顯示包含「余麗瓊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余麗瓊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

《團圓》

《團圓》是一本具備中國傳統、家人關係、文化習俗,並結合現今世代的兒童圖畫書。主角毛毛這個小女孩生長的家庭有爸爸和媽媽,但因為爸爸要外出打工,一年只有在農曆新年才回家幾天。

這個故事,就是記述毛毛爸爸回家幾天發生的事情。雖然,只是一天天的陳述爸爸回家發生的事,但當中帶出了,爸爸對毛毛的愛,爸媽之間感情的親蜜與不捨,還有毛毛對爸爸由陌生到親切和引以為傲的感受,都完完全全勾畫出來。

我十分同意,優秀的兒童書不獨引起小讀者的興趣與共鳴,還能觸發大讀者在情感上的交流。雖然現今不會有太多的香港爸爸因長期離港工作而與家人聚少離多,但是,出差幾天的人總也不少。如此引起的思念和不捨,都仍是存在著的。但那種為餬口的無奈感,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出。但藉由這本書,父母能和孩子彼此道出感受,道出愛,這樣的機會,實在不容錯過。

雅燕媽媽雖然不是要外出工作的人,但有時因為公事,少不免要跑到外面而要與孩子分離一下,想不到,跟孩子一起讀這個故事時,兄妹倆有如此的熱愛,要我一讀、再讀、三讀。




《團圓》獲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

--------------

雅燕媽媽的延伸活動

1. 此書的插圖經過細意的安排,你可以請小朋友玩玩圖片有關的遊戲:
(1) 畫家很喜歡在此書中用「點」來做成不同物件的圖案,造成圖書畫風的一致性,請孩子在全書中找出「點點」的物品。(3-6歲)

(2) 在爸爸剛回家時,他送了禮物給毛毛和她的媽媽,那圖片的右上角有一幅「全家福」(家庭照),這幅畫跟最後爸爸要穿鞋子走了,媽媽在收拾行李的那幅「全家福」,有何分別?為甚麼畫家在視覺上會有這樣的安排?(7-9歲)

(3) 試找出全書插圖中有農曆新年特色的事物,並請小朋友分享一下最喜愛的一種。(3-9歲,這部分可能會引起小朋友很多疑問,例如:為甚麼要派紅包?為甚麼要包湯丸?舞龍是怎樣的?如果有需要,家長可以在「中華里」網站有關「春節」單元中〔http://www.chinalane.org/life002/〕找到不少資料,以應付好奇寶寶的提問啊!)

(4) 封底也有一幅圖,和孩子討論一下,圖畫顯示的檯上有甚麼物件,以致可以推斷那裏是甚麼地方?另外,檯上放了「全家福」和一瓶東西,哪是甚麼?為甚麼會放在這個地方?(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發揮想像力,延續故事情節!)

2. 此書提到了好些過節的傳統,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:
(1) 寫揮春:和幼兒玩,還可以加上打手印和腳印的環節,這會是另一個玩得很瘋的親子活動,不用等春節前,隨時也可以玩啊!

(2) 做湯丸:和小朋友一起用粘米粉加水,做成麵糰後包一小粒片糖,又或一小茶匙花生醬,又或一粒聰明豆,當然還有傳統餡料如麻蓉、黑芝麻等,再煮好一起享用,真的又好玩又好吃的活動啊!

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

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

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
http://www.fengzikaibookaward.org/

香港書展2011期間,聽了朱自強教授就「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」的一些作品進行了分析及分享,心靈滿滿的離開,立即跑到展場找這些好書,帶回家給孩子讀。(我也會在這裏選一些陸續的分享)

就朱教授所言,好的兒童圖畫書作品具備以下元素:
.跨學科性
.實踐品格
.能幫助兒童成長

他就以下四個範疇,各自舉出近年出色的兒童圖畫書作品:
1. 民族傳統文化、現代生活內涵及兒童心理情感的結合
《團圓》

2. 創意和設計均卓越
.《想要不一樣》
.《圖書館的祕密》
.《進城》-->要相對較熟書的人才有共鳴,所以不是所有小孩子都看得懂,反倒是我們這些大人們會覺得這書很好玩
.《下雨了》

3. 兒童觀點的藝術表現(站在兒童心理立場、情感願望上)
.《我和我的腳踏車》
.《葡萄》

4. 科學圖畫書
.《池上池下》
__________________

雅燕媽媽書展後記

雖然從書展完場後回家的確是很夜了,但孩子們都在等我,還沒有睡,大家興緻勃勃地選讀了《團圓》一書。

讀後,哥哥和我都輕嘆了一聲,反倒是妹妹笑瞇瞇地說:「媽媽,再講(一次)啦!」我說:「太夜了,不行,明天再讀。」趕緊把孩子送進房裏。

網誌緣起

我的相片
家庭主婦,育有一子一女,深信親子閱讀是親職教育最有效的工具之一。曾任小學教師,從事出版工作超過廿五年,並在社交媒體、網誌及雜誌專欄推動親子閱讀,在將軍澳區主持幼兒及小學讀書會,亦參與教會兒童及圖書館事工,經常獲邀到不同學校、教會及機構分享閱讀、寫作、出版、親職教育、親子閱讀等主題,至今主講逾三百場與閱讀相關之活動。出版與親職教育有關的著作包括《孕媽媽應做100件事》、《養育0-6個月寶寶應做100件事》、《親子勁搞笑語錄》等教養書籍,近年撰寫校園故事《卡卡小學》系列。 ** 歡迎查詢: (1) 實體或網上講座、工作坊及閱讀活動; (2) 版權及出版工作; 電話:852-3753 9113(喜悅文化 鄭小姐); 電郵:yayanmama@gmail.com